公司师生参加中国新闻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

2023/11/17 08:46    阅读:

1111-12日,中国新闻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盛大举办。本次大会以时代主题·未来展望: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学研究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学人汇聚一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指引下,共思共享新闻传播学学科的新问题新机遇新发展。beat365官方网站经理王仕勇教授、副经理丁骋教授、徐增展副教授、杨名宜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武学怡参加会议。

(王仕勇教授发言)

王仕勇教授在舆论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主题为“百年大变局背景下舆论学知识体系的变革与创新”的论坛上做了题为《网络圈群舆情共振:模式、发生机制及治理》的报告,并担任该论坛第二场的学术评议人。他在报告中提出,研究因地缘、血缘、业缘、趣缘等聚合的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现象,是新闻传播学应关注的新课题。网络圈群舆情共振涉及作为触发性事件间的共振、多元行动主体间的互动共振以及本体舆情观点的碰撞共振。它们彼此间并不是割裂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作用的,一方面触发性事件间的共振促使不同行动者间关系发生变化,也使得观点、认知随着事件的扩散与叠加而发生转变。另一方面,作为舆情本体的观点反过来也建构着事件本身及其关系,主动通过事件的扩散、叠加,将其视作一种话语资源,来谋求更为广泛的关注以及意见阐释的主导权。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的生成机制,涉及舆情信息的不同类型、网络行动的不同主体、舆情信息流动的不同社交媒体、舆情信息的不同形态、网络情感动员的不同模式、个体与社会在心理及情感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网络圈群舆情共振这一复合概念指向了社会关系、信息与情感范畴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圈群舆情治理,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社会情绪平衡疏导机制、社会关系发展协调机制、舆情监测预警机制、舆情治理技术保障机制和舆情治理社会支持机制。

(丁骋副教授发言)

丁骋教授在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主题为“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史史料体系构建”的论坛上做了题为《新中国初期广西农村读报组发展的历史考察》的报告。丁骋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读报组的广泛宣传,将党中央的声音最快最广的传递给基层群众。广西读报组建设工作追随中央组建读报组的号角而展开。通过挖掘史料,梳理广西读报组的发展,发现广西读报组组织有以农民读报组为主、发展参差不齐等特点,广泛动员了广西社会,对广西的社会改造、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组织、鼓动作用。读报组作为广西宣传网建设工作的一部分,通过与黑板报、广播筒结合等方式,培养了大批的宣传骨干,夯实了宣传网建设的基础。


(徐增展副教授发言)

徐增展副教授在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论坛上做了题为《外显与内蕴:泰国媒体中的镜像中国》的报告。他以20221-6月的《泰国日报》《Khaosod》及《曼谷邮报》网站的新闻与文章为样本,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从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倾向、报道主题视角切入,总结《泰国日报》《Khaosod》及《曼谷邮报》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这三家泰国媒体上外显的是中泰友好关系的表征,内蕴却是中美紧张关系形塑捏造的假象,并据此提出了中国面向泰国的国际传播建议。


undefined

(杨名宜助理教授发言)

杨名宜助理教授在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主题为“大模型时代传媒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的论坛上做了题为《冲击与应对:生成式AI浪潮下主流媒体的坚守》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生成式应用产品为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带来了冲击与挑战。进入AIGC时代,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应当用身体感知真实,坚守新闻现场中人的主体性。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摹仿能力,主流媒体应当在人机的“竞”与“合”之中找准定位,借助AIGC在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优势,创作把握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人文情感的新闻作品。


(硕士研究生武学怡发言)

硕士研究生武学怡在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论坛上做了题为《守岁筵开听颂椒:中国外宣媒体对传统春节文化的传播实践》的报告。她以中国外宣媒体关于“春节文化”的系列视频为研究样本,从传播态势与听觉符号、叙事与表达特征、新闻主题与传播影响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提炼中国外宣媒体关于“中国节日文化”的新闻框架,并从中整合中国的形象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背后体现出的大国意识形态与传播策略。(武学怡 文/图)

编辑/莫昊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