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型传播融合发展学术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
人民出版社 www.ccpph.com.cn 2024-05-28 来源: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024年5月25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型传播融合发展学术论坛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董事长郑庆华看望与会专家并展开深入交流,他表示同济大学刚刚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期望论坛紧扣马新观学科根本,深入研究数智时代的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之路,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为同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共同助力。
本次论坛特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科著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郑保卫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潇湘学者”尹韵公教授,复旦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经理、《新闻大学》主编张涛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经理陈龙教授等十余位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领军学者,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的马新观资深学者和澎湃新闻等媒体平台的业界精英,围绕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议题热烈研讨、建言献策。论坛由同济大学艺
术与传媒学院承办,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给予积极指导。
盛会开幕
论坛开幕式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经理李麟学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董事长吕培明教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公司党委书记张艳丽书记、中国人民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郑保卫教授分别致辞。
吕培明常务副董事长首先代表同济大学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他在致辞中谈到,面对当前媒体传播结构的显著变化和国际传播环境的新态势,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促进其与新兴媒体技术的融合,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科体系、培育具有本土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人才、以及加强和扩展新时代的主导思想和舆论至关重要。正如习总书记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党的二十大同样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前,同济大学不断探索全媒体科研和人才培养,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全媒体科研和人才培养领域不断探索。借由此次论坛,希望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激发思想碰撞,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传播学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吕培明副董事长
张艳丽书记在致辞中谈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宣言下,高校新闻教育工作承担着为新闻工作者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任务,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交流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议题适逢其世,正当其时。在新的时代和技术发展背景下,同济大学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推动其与新兴媒介技术的融合。希望藉由本次论坛,能够通过同仁们的深入探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入主流,搭建起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学术平台,并进一步围绕媒体融合时代的新特点,打造出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高地,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张艳丽书记
郑保卫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数字媒体的高速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担负着新使命与新要求。beat365官方网站校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持新闻立院,新闻立学。他进而强调要培养时代新人,指出beat365官方网站校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人员和过程的全覆盖,要坚持用马新观铸魂、励志、导向。同时要将坚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学术研究方向,只有把个人的学术研究与国家、民族、社会,乃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学术价值,并通过民族传播、气候传播等创新实践详加阐释。
郑保卫教授
主旨演讲
王鑫教授
李凌燕副教授
主旨演讲环节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王鑫教授和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副主任李凌燕副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主持人。
上半场中,湖南师范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潇湘学者”尹韵公教授以《马新观教学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呈现》为题。他首先抛出“什么是马新观自信”的疑问,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实践需要现实基础的支撑。进而讲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验不仅要紧贴中国实际,而且要紧贴世界前沿,连通中外沟通世界,具备国际视野。同时要警惕“新八股”“洋八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的影响。
尹韵公教授
复旦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经理张涛甫教授的演讲以《传播格局转型与新闻观话语重塑》为题。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业已成为中国传播场域的主流话语,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理解框架,放在中国语境下进行“在地化”考量,才能真正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谛。在传播格局改变和世界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做到“专业共识-社会共识-人类共识”的三种“连通器”的共识连接,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广义新闻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为中国和世界提供理解“总体性社会事实”的意义框架。
张涛甫教授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经理陈龙教授以《用马新观指导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题,围绕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建设与发展展开。他认为我国新闻传播知识体系以“人民性”为逻辑起点,以新闻传播实践为历史脉络,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放眼技术变革大趋势下,与时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纠偏、解放”的价值意义。我国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流思想,从技术逻辑、媒介逻辑、行动者网络逻辑的三种逻辑维度理解未来的传播趋势,同时,提升人文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技术迭代时代下的关键所在。
陈龙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教授谈到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困境与破局。他介绍团队在调研中的实践发现,目前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存在建设思路不清、重视程度不够、建设方案不明以及内外协调不足四个现实困境。在“信息找人”的新媒体时代下,需要继承“全党办报”的历史底蕴并向“全党办媒体”的方向创新,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创新是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有效之法。
朱鸿军教授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李麟学经理带来了题为《融合创新——马新观定锚新型传播实践》的演讲。他系统介绍了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学科融合发展上的尝试。学院目前融合自身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与实践方面的经验优势,结合学校在人工智能、城市、设计、艺术等学科方面的资源优势提出马新观与跨媒介新型传播融合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全媒体”为特色,聚焦媒介文化、智能传播、城乡传播和视听传播四大研究方向,致力以“人文-技术-艺术”为教学宗旨,培养“能说-能写-能做”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学院在拓展马新观团队、马新观课程建设、马新观校际交流以及产学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形成“筑牢核心、走向交叉、走向新兴、走向田野”的新尝试。
李麟学经理
主旨演讲下半场,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唐远清教授以《数智传播时代的新闻传媒人才培养》为题。他从学科视角和技术视角切入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忧思。面对智能化、开放化、技术化的数智时代,他提出“新三高”培养目标和“三位一体”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对策略。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以高度专业化、高社会适应性和高度智能化为目标,提高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新闻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以“人文、专业、技术”三位一体的模式赋能人才培养建设。
唐远清教授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经理洪宇教授在《从认识中国到认识世界:浅谈国际传播研究国际化的路径与方法》演讲中以国际传播的视角切入,指出批判学派存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盲点,从而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能动性。她进而提到,失序与东升西降成为了国际格局演变底色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需要推动新的全球化,通过摆脱“帝国之眼”和挖掘“他者认同”的方式来实现中国转型,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洪宇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公司党委书记马忠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和理论上的统一谈起,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逻辑起点,需要正确明晰新闻、舆论与宣传三者之间的关系,拓展新闻传播学科与国家战略的对接,并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马忠教授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经理刘勇教授带来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中国智慧和国际担当》的演讲,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内含天下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是中国智慧的有力体现。目前中国处于遭受西方话语霸权的现实困境,需要通过构建学术话语、塑造强大国际传播能力的方式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刘勇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黄典林教授以规范理论为切口,聚焦于国际传播的正当性。他指出由于规范理论对于现实有解释与规范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国际传播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他进而谈到我国规范理论研究的缺失是造成当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结构性困境的原因之一,未来的国际传播研究中要充分激活文化思想资源,关注数字媒介技术发展下的媒介环境变革,构建起的纳入更多分析维度的“总体性理论”。
黄典林教授
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陈良飞先生认为随着网络大范围、高频率进入新闻报道,塑造故事成为了新闻造假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在技术变革和流量压力下,新闻真实性已经面临时代挑战。他同样分享了在新闻生产业中,记者的调查方法和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平台权重过大成为了阻碍新闻调查的主要原因。
陈良飞记者
圆桌论坛
随后进行的圆桌讨论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念文教授和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智丽助理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唐远清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公司党委书记马忠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主持人和点评人。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国际传播格局变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红色文化弘扬策略等命题,与会嘉宾们纷纷从各自院校学科特色和研究经验出发,分享经验成果、碰撞学术观点。
圆桌讨论上半场中,上海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伟长学者朱清河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思想正在从“人民至上”到“人类至上”,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同时,既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讲好世界故事”,展现出大国、强国该有的新闻文化自信与价值诉求。
上海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齐爱军教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促进了对话新闻形态的形成,使“人民性”文本落实、显化于新闻文本中,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且不可忽视的重要属性。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李凌燕教授聚焦于红色文化资源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指出红色新闻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象形态,通过叙事式、探索性融入再到创作类融入的方式深化员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厚度。
清华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虞鑫副教授聚焦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到要关注时代变迁和社会议题变化对于高校员工新闻观念的影响,要积极结合数字时代的技术资源优势创新马新观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将马新观教育落深落实。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韩亚辉副教授阐述了媒介化时代下“讲故事”模式在对外传播中的多个生动实践案例,说明讲故事既是一种写作技巧,亦是一种情感充沛的媒介语法,更是一种指导新闻工作的新闻理念,为政治传播提供社会抵达方案。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理教授王智丽指出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全球政治格局巨变、媒介化三大趋势叠加,意识形态话语场域表现出易感、活跃的特点。她进而从主体、内容、平台、受众与效果五方面对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圆桌讨论下半场中,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念文教授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脉络,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行、融合、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王继先研究员分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对新闻人物史研究的随想。提出在千人一面的人物史研究中,人物的心灵是可以再现的吗?并强调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目的,被研究者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充分呈现。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荣堂副教授聚焦于毛泽东“党内宣传”中的核心要义——理论武装,阐述了理论武装中“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内涵,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理论武装的基本原则。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钱晓文教授指出数智化时代下智能革命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在整合资源、构建特色、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四个方面创新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吕梁学院中文系新闻学专业负责人常志刚老师介绍了吕梁学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实践尝试,他们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和谈话搭建起《晋绥日报》数据库,为弘扬中国红色文化做出卓越贡献。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经理李麟学教授和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王鑫教授分别作总结和闭幕致辞,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和卓越贡献。
综合与会嘉宾们的观点与讨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需要从四个维度入手:一是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体理论课程建设与创新;二是要培养具备智能技术专业能力的新闻人才;三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合国家战略与实践;四是要立足于问题导向意识,服务国际传播和对外交流。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目前也正在新文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断深化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全媒体+大艺术”跨学科发展格局。未来,学校将以马新观为引领,以全媒体为目标,紧跟信息技术新发展和业界格局新变化,培育“入主流、有特色”的一流学科教育,为加快构建助理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学科贡献智慧力量。
责任编辑:况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