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列宁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苏俄化

2020/04/15 19:22    阅读:

 列宁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苏俄化——基于思想建党的视角


内容摘要源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经由列宁的创造性转化,成为指导俄国革命的思想武器。列宁强化了思想建党的作用,强调思想对于组织的先导作用和“脚手架”功能。利用报刊建党,强化报刊的鼓动、宣传、组织功能,锻造革命党组织,这种思想建党模式是列宁的伟大创造。列宁强调报刊的党性原则,一方面强调舆论的“一律”,但另一方面也对言论自由给予一定的空间和包容。

关键词思想建党 全俄机关报 党性



列宁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在俄国发动了一场刷新人类历史记录的红色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成就这场革命一大重要因素是:先进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列宁的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这里强调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其立场虽是人类的、普世的,且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代表历史前行的方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并向世界辐射,但马克思恩格斯以敏锐的时代眼光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洞穿资本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导欧洲资本主义腹地工人运动的理论向导和思想武库,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从激越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丰富并发展自身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天下关怀,但离不开欧洲语境,基于欧洲语境的理论能否跨越时空,成为“他者”语境下的真理,尚需要实践校验。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革命家和理论家,在欧洲亲历火热的共产主义运动,他完全有理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汁原味地移植到俄国。但是,列宁并没有教条主义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坐等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成熟以后,再发动无产阶级革命,而是及时抓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变化、新机遇,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革命情势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催生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在俄国革命的复杂形势中,抓住稍纵即逝的革命机遇,用革命的理论和果敢的行动,扮演俄国社会民主主义革命的助产士。

列宁在催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化,并运用理论引领革命运动时,特别强调组织的作用。这既是列宁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存在不足的准确把握,同时基于对俄国革命条件存在的短板的深刻洞察。列宁曾说过,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从当时国际语境来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位态势,发动世界革命的条件显然不具备。而从国内语境来看,在俄国发动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革命理论中尚没有明确的表述,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按马克思的判断,共产主义者运动只有在成熟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即在无产阶级把革命条件准备充分之后,才有成功的可能。反观俄国,它尚处在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要让无产阶级革命早日临盆,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创造一些有利条件。列宁作为俄国天才理论家和职业革命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组织”为革命支点,撬动俄国革命,且用理论锻造组织,用思想武装革命党组织和无产阶级队伍,把无产阶级革命引向成功之路。

思想建党

列宁利用报刊建党,强化报刊的鼓动、宣传、组织功能,锻造革命党组织,这种思想建党模式是列宁的伟大创造。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动无产阶级革命,超前的目标与滞后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为催生、催熟革命,列宁抓住组织和思想建党这个关键,通过建立革命先锋队,打造一个职业革命组织,同时通过宣传鼓动和理论武装,把组织凝聚起来,锻造成思想统一、行动有力的先锋队组织。要把组织有效凝聚起来,思想统一是必要的条件,但现实的困难在于:俄国早期工人运动和党组织活动,思想的涣散、组织的涣散,存在严重的“小组习气”以及小集团、宗派习气,地方工作仍然是狭隘的手工业方式。在政治意识和革命力量甚为薄弱的俄国,俄国没有欧洲式成熟的民主基础,无产阶级没有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没有议会斗争的场所。要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提前发动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没有革命的报纸,决不可能广泛地组织整个工人运动。

发动无产阶级运动,须有革命先锋队的先知先觉,需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列宁指出,工人的自发运动是社会主义革命活动的一个必要前提,但它是革命的一个不充分的条件。真正的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由它的代表——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灌输到没有定向的群众运动中去。只有一个由职业革命家构成的、由有献身精神的知识分子杰出人物组织起来的、高度集中化的党组织,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在工人们中间发展,将他们的自发斗争引导为有意识的政治行动。[1] 列宁强调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纯粹自发性的工人运动虽然表明了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但是工人还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只能从经济斗争范围外面,从工人同工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而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和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因此,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要:反对自发性,要使工人运动脱离这种投到资产阶级羽翼下去的工联主义的自发趋势,而把它吸引到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羽翼下来,并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2]

因需对工人运动进行革命启蒙,列宁提出了报刊的党报原则和宣传功能。源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经由列宁的创造性转化,成为指导俄国革命的思想武器。列宁强化了思想建党的作用,强调思想对于组织的先导作用和“脚手架”功能。列宁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只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3]即是说,报刊功能不仅要具有传播功能,还要承担起组织功能。列宁提出,靠报纸并通过报纸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个固定的组织,这个组织不仅从事地方性工作,而且从事经常的共同性工作,教育自己的成员密切注视政治事件,思考这些事件的意义及其对各个不同居民阶层的影响,拟定革命的党对这些事件施加影响的适当措施。[4]列宁最重要的实践创新即是建立有纪律的职业革命政党。党及党的纪律和权威,是进行有效的革命行动的必不可少的前提。[5]列宁认为,群众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改良主义。群众越多地参加到政治斗争中来,就越有必要具备一个稳定的领导人的组织。因此,党与群众的关系是单向度的:通过鼓动和宣传,党努力提高群众的阶级政治觉悟。[6]党员如果不参加一个党的组织,党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能战斗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只能是像第二国际各国党那样的松散的议会党。[7]统一思想是统一行动的必要条件。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等人于1900年在国外一起创办了《火星报》。他在创刊号上发表社论《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开宗明义:报纸的主要任务是在俄国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1900-1903年间,《火星报》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且努力把各地的社会民主主义组织进一步联合起来。

建立全俄机关报

针对俄国党报报刊的“手工业方式”,列宁提出要办“全俄机关报”。这是极富战略远见的政治传播战略。俄国地广人稀,物理沟通成本甚高,即便以城市为中心展开革命宣传和政治行动,也存在严重的“小组习气”,存在小集团、宗派习气,思想涣散和组织离心问题突出,对此,列宁意识到,强大的组织必须要有有力的纪律和思想保障,他提出要办“全俄机关报”。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为了把各个地方的运动合成一个全俄的运动,第一步应当是创办全俄的报纸。列宁指出,我们需要的是全俄的报纸。我们需要的报纸必须是政治报纸。没有政治机关报,在现代欧洲就不能有配称为政治运动的运动。没有政治机关报,就绝对实现不了我们的任务——把一切政治不满和反抗的因素聚集起来,用以壮大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假使我们不能够用报刊上的言论来统一我们对人民和对政府的影响,或者说在我们还不能够做到这点以前,要想去统一其他更复杂、更困难然而也更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手段,那只能是一种空想。无论在思想方面,或者在实践、组织方面,我们的运动的缺点首先就在于自己的分散性,在于绝大多数社会民主党人几乎完全陷入纯粹地方性的工作中。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行动的出发点,是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实际步骤,并且是我们使这个组织得以不断向深广发展的基线。[8]

用党报作为“脚手架”,把组织连接成统一行动、反应有力的物质力量。这一方面需要强大的理论感召力,把组织中的成员一个个吸纳、团结在党的周围,尤其是团结在党的领袖的周围。同时,还需要有刚性的约束,须有铁的纪律作为保障,将不同的态度、声音、行动统一起来,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为此,列宁提出了党报的党性原则。要求党报须有党性,党的报刊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把党报办成一个形形色色观点简单堆砌的场所。确定党的观点和反党观点的界限是:党纲、党章和党的策略决议。列宁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整个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为了锻造钢铁组织,须把思想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把组织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党的目标上来,通过思想的统一打造强固的组织和有力的行动。

党性原则与言论自由的关系

列宁强调报刊的党性原则,一方面强调舆论的“一律”,强调组织纪律,但另一方面也对言论自由给予一定的空间和包容。对外,强调口径、态度统一,对内允许有分歧和争鸣。对于前者,列宁批评那些在党的组织内部呼吁“自由”、反对组织“束缚”的那些人。党的组织在他们那里是可怕的工厂;部分服从整体或者少数服从多数在他们看来是农奴制,他们一听在中央领导下进行分工,就发出可悲又可笑的号叫,反对人们变成小齿轮和小螺丝钉。在那些过惯了穿着宽大睡衣、趿拉着拖鞋的奥勃洛摩夫式的家庭式小组生活的人们看来,正式章程是太狭隘、太累赘、太低级,太官僚主义化,太农奴制度化了,太约束思想斗争的自由过程了。列宁指出,言论自由是一回事,而党的组织纪律性是另外一回事。尤其在革命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列宁强调党报的党性原则,强调党报的政治鼓动和宣传功能,强调党报在无产阶级夺权斗争中的战斗性,无疑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

列宁的强调党报的党性担当,但并不意味着党报上一味追求整齐划一,强调组织上的步调一致,以牺牲言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代价,追求表面上的“一律”。列宁指出,绝不否认现存的分歧、掩饰或抹杀这些分歧;公开的斗争可以一百倍促成牢固的统一。提倡机关报上“同志式的论战”。关于个人的言论自由和党的组织性之间的关系,列宁作了清晰的界定:为了言论自由,我应该给你权利让你随心所欲地叫喊、扯谎和写作。但是,为了结社的自由,你必须给我权利同那些说这说那的人结成联盟或分手。党是自愿的联盟,假如他不清洗那些宣传反党观点的党员,它就不可避免地会瓦解,首先是思想上瓦解,然后是物质上的瓦解。在这里,列宁把个人言论自由权利与组织结社的义务辩正统一起来,二者并不是本质性的矛盾。

  列宁集理论家、宣传家、革命家和活动家于一身,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内工人运动水平处于低位的情势下,创造性地利用报刊的先导作用,通过思想建党,成功规避了俄国工人运动的先天不足,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催生无产阶级革命。这与列宁对于党报的天才设计和创造性实践密切关联。正因有党的报刊的超常发挥,开发报刊的宣传、鼓动、组织功能,把思想和组织强有力地凝聚在一起,确保党组织的战斗力。

  

注释:

[1] 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第77页。

[2] 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3] 列宁:《从何着手?》,《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 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6]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7] 李慎明、陈之骅:《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第61、62页。

[8] 列宁:《从何着手?》,《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

     张涛甫,复旦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执行经理、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经理,第十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大学》主编。研究领域: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学、政治传播。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转型与在场》《表达与引导》等著作多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等十多项。主持国家哲学社科重点项目、国家哲学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等十余项。


 




关闭